机器人产业发展呼吁完善相关标准


    更新时间:2009/1/14 13:41:00   浏览:3149 次
    拥有一个家用机器人保姆,由机器人来打扫卫生、陪护老人、教导孩子学习……这种对未来世界的幻想,已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逐渐成为可能。近日,由哈尔滨工业大学(下称哈工大)机器人研究所研制的我国首台多功能服务机器人在“冰城”亮相。该机器人配备双目视觉系统,可以准确判别前方目标,一双灵巧的作业臂可像人的手臂一样灵活转动。截至目前,该机器人已申请发明专利4件,其中1件已获授权。
自主研发占先机
    这种新型家用机器人保姆名叫“ROBOTN”,身高1.5米,体重40公斤,全身装有超声波、电子传感器及身体保护装置,能自动测定方位,可以在无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自动到充电站充电。机器人的身体主要由PC机组成,帮助它处理各种行动指令。机器人下身的轮子相当于它的双脚,运动灵活自如。
    “ROBOTN最大的特点就是聪明,已达到9岁~10岁孩子的智能水平,能记住10个家人的容貌,通过识别这些人的面孔,利用拾音器和扬声器开口与人交谈、对话,遇到熟人时会很亲切,遇到陌生人则表现出警惕性比较高的表情。对于在研发过程中取得的人机交互、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方面的技术突破,研究所已申请发明专利4件,其中1件已获得授权,另外还进行了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。”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。
    保姆机器人作为大众性消费品,其产业发展有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,这也正是日本、韩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服务机器人的重要原因。到2020年左右,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.48亿,到2050年将超过4亿。那时,仅中国服务型机器人的市场需求额就将达到60亿美元。李瑞峰指出:“在广阔的市场背景下,ROBOTN作为先锋产品,将为研究所把握市场脉搏、抢占产业先机发挥巨大作用。”
知识产权建优势
    李瑞峰告诉记者,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回报周期非常长的产业,“如同一场马拉松式的艰苦比赛,尽管胜负只在最后几秒体现,但在此之前,唯有依靠自主研发之‘矛’和知识产权保护之‘盾’,方能在前行中做到‘攻守平衡’。”
据了解,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,但与日、韩等国的机器人产业相比,还有很大差距。中国机器人协会主任李东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我国的研发重点是机器人基础技术,诸如机器人机构的运动学、动力学分析与综合,控制算法,多传感器控制系统,遥控操作技术等。截止到2007年底,我国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共2266件,其中国内申请1545件,占总申请量的69.4%。在语音对话(人机对话)和仿人卡通表情方面,中国技术领先于国际水平。
哈工大依靠自主创新,利用知识产权构筑其产业发展优势。近年来,哈工大依托国家“863”、“九五”攻关等高技术发展计划,累计获得科研资金1200余万元,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及服务机器人,其核心技术已累计申请专利50件。2000年,海尔集团与哈工大签署协议,成立海尔-哈工大机器人开发中心。“截止到2008年底,该中心研制并实现产业化的6个系列10多个品种的服务机器人已走进中国家庭及企事业单位,并远销新加坡、英国等国家,年创产值近2000万元。
健全标准促发展
    随着技术的进步,服务机器人逐步由“深宅大院”进入“寻常百姓家”,在这种转变过程中,相关道德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建设,成为制约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。
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先进机器人研究中心教授李成荣指出,机器人进入家庭,将给一些“弱势群体”带来巨大威胁,如老人和孩童,从而引发伦理道德危机。他举例说,在不久的将来,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而选择机器人保姆照顾小孩,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,如果孩童长期与机器接触,缺乏父母照顾,可能会被隔绝于社会之外,变得“冷漠麻木”。如果政府不尽快出台机器人道德规范,那么老人和孩童的安全就只能由机器人制造商和忙碌的父母掌握。应该在机器人批量生产前,而不能等到大规模使用后,才出台规范其行为的道德标准。
道德标准的建立保证了使用者的生理健康,而服务机器人的大面积普及则需要依靠行业技术的标准化。李瑞峰指出,标准化、模块化、集成化,这些当年计算机行业遇到的问题,也同样是目前智能机器人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。“现在的电脑能够自己组装,因为所有的硬件都是标准化的,而机器人技术要推广,就必须完成硬件标准化工作”,李瑞峰如是说。据悉,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作为我国机器人研制的“龙头老大”,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立项,推动相关行业标准尽快出台,推进机器人行业标准化、模块化的进程。